会员登录
行业资讯

北大教授警告:AI正在制造新的数字鸿沟

发布日期:2025-10-27 浏览量:10


最近在一个学术论坛上,北大的一位教授说了句挺扎心的话:AI不是在缩小差距,反而在制造新的数字鸿沟。听着挺矛盾的,毕竟大家都说AI是普惠技术,怎么反而成了拉大差距的工具了?


其实仔细想想,这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。


你看现在AI工具确实挺多的,ChatGPT、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,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。表面上看,好像人人都能用,门槛也不高,打开网页就行。但问题就出在这儿——会用和用好,完全是两码事。


就拿写报告来说吧。有的人用AI就是简单地问"帮我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",然后把AI吐出来的东西直接复制粘贴。这种用法,说实话跟十年前用百度搜索复制粘贴没太大区别。但另一些人呢,他们会设计提示词,会多轮对话,会让AI生成框架再自己补充细节,甚至能让AI模拟不同角色来进行头脑风暴。同样是用AI,产出的质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。


更关键的是,这种差距正在快速拉大。


那些本身教育资源就好的人,学习能力强,信息获取渠道多,他们能迅速掌握各种AI工具的高级用法。你看现在顶尖大学的学生,很多人已经在用AI辅助编程、做科研、写论文了,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点。而那些教育资源本来就匮乏的地区,可能连稳定的网络都成问题,更别说系统性地学习怎么用好AI了。


这还只是个人层面。放到企业和地区层面,差距更明显。


大企业有钱投入AI研发,有专业团队来部署应用,生产效率蹭蹭往上涨。小企业呢,可能连个像样的IT部门都没有,想用AI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发达地区的政府能用AI优化公共服务,提升治理效率;欠发达地区可能还在为基础设施发愁。


说白了,AI这东西不是你能接触到就行了,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真正用好它。这就跟十几年前智能手机刚普及的时候一样,有人用手机只是打电话发短信,有人已经开始用各种APP改变生活方式了。但AI带来的差距可能比智能手机那会儿更大,因为它直接影响的是生产力和竞争力。


那怎么办呢?


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的存在。很多人还沉浸在"AI让人人平等"的美好想象里,其实技术从来都不是中性的,它会放大原有的不平等。


其次,教育得跟上。不是说要人人都学编程,而是要让更多人具备"AI素养"——知道AI能做什么,知道怎么跟AI协作,知道怎么判断AI输出的内容靠不靠谱。这个可能比教具体工具更重要。


最后,政策层面也得有所作为。比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,推动优质AI教育资源的共享,甚至可以考虑推出一些公益性的AI工具培训项目。


说到底,技术进步是挡不住的,但我们得警惕它带来的副作用。不然到最后,AI不但没帮我们建成更平等的社会,反而让强者更强、弱者更弱。那可就真成了技术的悲剧了。



上一篇:ChatGPT实时语音通话功能上线,语音助手市场要变天了?

下一篇:扣子平台推出企业版:支持私有化部署和数据加密

携手打造AI创新生态,共创行业未来
  • 扫一扫添加客服